Featured image of post 从亲密关系中学到的

从亲密关系中学到的

沟通是一门技能

目录

和 Kei 酱认识、同居已经快十年了,在这段关系中我俩都成长了不少。一直想写一篇和亲密关系有关的博客,但总担心反省的部分会不会太多,可转念一想,自己的博客怎么还怕这怕那,写!所以这篇博客与其说是“如何经营长期关系”这样的分享,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的总结和提醒,时刻记得一切幸福是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

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建议。

我真的有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吗?

在同居初期,我出于惯性会偶尔“作一下”,再要求对方哄我。有次吵架 Kei 酱没有照做,我就觉得非常委屈。没想到他也委屈巴巴地说道:“可是我也不高兴了、也想被哄呀”。

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对方是跟我一样独立的人,也会脆弱、也需要被关爱。可能是被社会的男女刻板印象影响太久,我潜意识认为男性不需要那么多的情绪抚慰。所以我做的其实是把 Kei 酱套在我认为的伴侣模板里:虽然我客观上并没有“被哄”的需求,但我觉得他应该哄我;如果这个壳子他穿着不够合身,我就会不高兴,可这个由社会印象赋予的壳真的合理吗?当我们在谈论男女平等时,不仅包括女性在工作权、领导权上的平等,也包括男性能够自由地表达脆弱的情绪,从“阳刚”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充满女性就业困境的社会里,倡导男性的情绪解放或许有些为时过早,但至少在亲密关系里,我能做到真正“看到”他,把对方当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人对待。没有所谓的“作为另一半就必须怎样”的束缚,一切以自己和对方的感受为主。

发现自己最真实的缺点

和家人相处时,人往往会暴露最不加掩饰的一面。很不幸,作为一个在传统东亚家庭长大的小孩,我并未意识到自己被动习得了一些并不想要的行为,这里面就包括对家人的 gaslighting。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会将一件小事上升到人身攻击:“你又忘记 xx 了?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丢三落四”,然而这件事只是偶发,事实上对方并没有经常忘事。我的指责带着理所当然的语气,即使它们不是真的,长久以往也会给双方留下消极的语言暗示,似乎对方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意识到这个缺点花了我五年。某天醒来突然福至心灵,悟到我的行为和我妈指责我犯错时的模式一模一样。发现这个联系后我是震惊的,以前时常觉得我妈刀子嘴,所以我犯错后第一反应不是如实告知而是想办法隐瞒、弥补,没想到我也遗传了一样的毛病,这不就是 PUA 吗。好消息是,改掉这个毛病很迅速,意识到自己言语不妥之后,常常话还没出口就已经收回去了。Kei 酱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他的成长环境比我自由很多,所以我有意观察过 Kei 酱对于类似事件的处理办法,发现他从来不会第一时间把焦点放在经济或物质上的损失上,而是首先关注人的感受。当我丢了钱包,我妈(和我)会心疼钱、抱怨挂失有多麻烦,而 Kei 酱会说“那没钱包岂不是你今天出门很不方便”。长久以往,我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错误和不愉快,整个人也松弛了许多。

拒绝牺牲心态

我过去经常有一种牺牲者的心态:我为你忍耐、去做不喜欢的事,所以你也应该为我做同样的事。比如 Kei 酱提议去吃他喜欢的炸鸡,我不爱吃,但并没有提出反对而是忍着去了。过一阵我说想吃寿司,他不喜欢、说不想去,我就炸毛了:我上次能陪你吃炸鸡,为什么你不能陪我吃寿司?又或者是“你生气时大喊大叫我都没说什么,你这次就不能让让我吗?”

嗯,教科书版的道德绑架。

这样的反向要求当然是不合理的。即使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牺牲心态也很影响心理健康。世间万物都需要“平衡”,再怎么忍耐,内心的不爽是没办法完全压抑的,总会从别的出口表现出来。这种不平衡感的发泄,也许是某一次突然发火、又或是平时从鸡蛋里挑骨头的刻薄;原本是出于好意的妥协,反倒成为了亲密关系的绊脚石。从我的观察中,似乎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出现牺牲心态,或许是源于社会一直期望女性作为情绪劳动提供者而产生的副产品。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向男性学习,不需要忍耐,有不爽的地方直说。直接阐述自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难,有话直说也能更容易找到让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办法。我不再有牺牲心态之后,就不会再默默忍耐自己的情绪和不适,有任何不满当下就解决掉,心情自然舒畅,之后的相处也更舒服,是一个良性循环。

应用职场的沟通经验

在共同生活中,我和 Kei 酱也有一些生活习惯的不同,或是有希望对方改进的点。随着工作年限见长,我渐渐发现,自己的职场经验居然也能在这时派上用场。

第一条原则是:不能管太细,下达任务后不纠结过程和方式、只看结果。比如我让 Kei 酱擦污渍,我不关心他是用小苏打还是专用清洁剂,只要最后擦干净了就好。也许我平时习惯用方法 A 且发现 A 的效率最高,但除非他主动问我,否则我不会教人做事。如果过程中发现有地方做错了,我一般也装没看见,等他自己发现不对之后再开口,让事情教人。这样也避免自己操心过多,不论在职场还是生活,micro-management 会让双方都很累,经常是操了心还不落好。虽然一开始会很慢、但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以后就不会有同样的问题,从长远上效率更高。

第二条:允许 TA 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和容错空间。这跟上条其实是联动的,但对于大的项目和改变更加重要。我以前是做饭主力,几年前曾经让他学着多做饭,一开始我各种挑刺,这个没切好、那个又拿错了,同时还要顾着我自己的锅,场景一度十分混乱。后来我想通了:我也是积累了丰富的厨房经验之后才变熟练的,虽然我可以给他提供经验,但也应该允许他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能期待一上来就毫无差错。于是就应用了上一条原则,再放手让他单独下厨,验收时也给予适当的容错空间,不用跟自己做的一样好,这就跟工作上我也不会期望分配给别人的任务质量跟我自己做一样高同理。偶尔做砸我也不会说太多,开个玩笑就过去了。

第三条是:对于想要对方改进的点,严格执行职责分配,不可以越界。比如我希望 Kei 酱用完调料就放回原位,我在收拾时就绝对不会动那一块,一定坚持让他自己收。我最多能当一个提醒者的角色,不可以“顺手就做了”。跟工作上一样,分给别人的任务就不能随便插手,一是职责说不清,二是一直插手的话对方其实也得不到提高。对于完美主义者要做到这条其实很难,但被社会捶打几年后耐心多少增加了,而且装瞎装久了发现还是有点效果的。毕竟上手做总是比空口答应要印象深刻,还是那句话,让事情教人。

职场的很多沟通经验也一样适用于亲密关系,这也是我个人很推崇女性一定要工作的原因。即使不是管理者,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总能耳濡目染学到一些沟通技巧。我在工作上管理的经验还不多,希望之后还能有新的领悟。毕竟我的口头禅模板是:沟通是一门技能,只要是技能,就一定能锻炼出来。

题图:我钩的猫咪杯垫

本博客已稳定运行
发表了42篇文章 · 总计119.67k字
·
使用 Hugo 构建 · Deployed on Netlify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