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第一次投出选票是什么样的体验?

第一次投出选票是什么样的体验?

真·Every vote counts

目录

加拿大的三类选举

加拿大一共有三个选举,都是四年一次:

  • 联邦大选(Federal elections):选出总理/国家执政党
  • 省内选举(Provincial elections):选出省长
  • 市政选举(Territorial/Municipal elections):选出市长及市议会成员

其中只有市政选举是直接选举,也就是像台湾那样直接统计每个候选人的获选票数。而联邦跟省选均为间接选举,即通过投给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MP)/省议员(MPP)来投给自己支持的执政党/省长。

小知识:一些跟美国的区别

都知道联邦大选是选总理(Prime Minister),但加拿大的选票里并不会像美国那样出现总理候选人的名字,而是通过投给所在选区的议员(Member of Parliament)来间接投票。而选区通常比较小,在大城市也就几个街区的面积。每个议员都代表一个党派,最终哪个党赢得的选区多,他们的党魁也就是总理了。

另外一点跟美国非常不同的就是选区计票制度。加拿大是所有选区直接加起来,看哪个党赢的区多则胜。美国则是“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赢家通吃制”(the winner-takes-all),简单来说,就是计算选区的时候多了一层,即先计算每个州内的选区,看各州是哪个党赢,再通过计算党派赢得的州来判断联邦选举的结果。这种算法会导致无法准确反映摇摆州的选区比例,这也是最近几次美国大选饱受诟病的原因。

我入籍的时间十分不巧,2022年有两次选举,一次省选一次市选,都错过了,联邦大选也是2021年才举行完。本来以为要等到2025年才能第一次看到选票,没想到今年初多伦多市长John Tory由于办公室丑闻辞职,触发了这次市长选举。

投票前还是得注册

其实在入籍仪式举行完的当天我就火速去了Elections Canada Elections Ontario 完成了网站上的选民注册。一直以为在Elections Ontario注册过之后就算登记完成了,能直接在信箱收到选票。但不知道是不是数据不通,我并没有收到,查了市政厅网站发现还是需要在选举日当天去投票站登记。

投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邮寄选票(Mail-in ballot),可以在选举日之前提前寄出,另一种就是传统的去投票站投票。选举日在6月下旬,从6月中起就已经开始有人陆续寄选票了。在这期间候选人之争也愈演愈烈,民调显示Olivia Chow支持率遥遥领先,但后来前任市长给另一位候选人Ana Bailão公开背书,支持率也一路飙升,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耐着性子等到了选举日当天。这是个周一,经理一大早就在工作群里表示今天要投票的赶紧出门投票别管工作了(笑)。我和Kei酱早早就查好了最近的投票点,带上驾照就出发了。说到ID也挺好笑,在网上看到要带ID登记时的第一反应是带护照或者公民证件,不然人家怎么知道自己有资格投票呢?事实证明我又老中思维了。网站上写明了不收护照,因为护照上没有地址,无法验证是不是居住在当前选区。我事后还琢磨,那万一有不是公民的人投票了那怎么办呢?但想了一想,大约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去投一个不一定能左右结果的票。所以投票站的人员全都默认你有投票权,只需确认是在相应的选区就行。这也算是信用社会的又一例证吧。

投票站离我家很近,是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之类的地方。进去之后跟着“VOTE”字样的黄标指引牌到了内部的一个门厅,开始有工作人员打招呼进行人工指引。投票点是一个大厅,里面人不多,放了几张桌子供工作人员处理投票流程。

注册过程很简单。工作人员先核对我的名字有没有在他们的表格里(大概是Voters’ list),确认不在之后递给我一张表让我填写,里面也就是最简单的姓名和住址。填完之后看了ID确认无误,就转接给另一位大概是负责发选票的工作人员。我有些紧张地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投票,她再次核对了我ID上的住址,然后一脸笑容地递给我一个纸质文件夹,指着后面一排带屏障(screen)的桌子,说我可以去那个后面投票,投完后交给出口附近的工作人员就好了。

简单异常的选票

走到简易屏障的桌子后面坐下,才有机会好好地看看手里刚拿到的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很长的白色纸质文件夹,比A4纸甚至Legal size还要长得多,上面简单地印着“Secrecy Folder”,最底下是多伦多的市标。标题下还印有如何投票的示意图,用法和以前涂的答题卡一模一样。

打开文件夹,里面只有一张纸,除了再次出现的市标和示意图之外,剩下的就是长长的市长候选人名单了,一共有102名候选人。大概是因为在处理完全没见过的东西,我脑子好像有些宕机,明明是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我来回扫了两三遍才找到我想要投的名字。用桌上附带的笔在名字右边的圈圈里仔细涂好,确认没错后合上文件夹。

离开投票区,出口边上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我把文件夹递给他之后就要走,没想到他还叫住我,让我看着他把文件夹里的选票正面朝下放进一个机器里,等机器屏幕显示扫描完成之后他才笑着说这才算完成了呢,我也打趣说这还挺智能的嘛(后来想一想我好像在说废话……都答题卡了当然有机器扫描啦)。

和我一起来的Kei酱已经投完了,他还开玩笑说看我花了那么长时间,没有投错人吧?我笑着怼回去,但还是一块回忆了候选人的名字位置,然后一起大笑说没有投错没有投错。

总而言之,第一次投票体验就是这么平淡无奇~ 全程大概半小时不到吧。

选举结果发表

晚上8点投票正式截止,之后各个媒体都在直播计票统计。我之前也看过好几次选举直播,但几十万票里有我的一份这还是头一次,感觉真的非常奇妙。嘉宾们都在谈论着Olivia Chow的票数逐渐上升,说她的香港移民身份、她的带口音的英语是如何让大家有共鸣,如果胜选,她将是第一位racialized的市长(不知道怎么措词才合适,非白人种族?)。看到这里我有点想哭又有点生气。是啊,多伦多是如此多样(diversity),以至于一半以上的居民都是海外出生。然而这样一个城市,到现在居然还没有一位非白人的市长,不是很讽刺吗。

到9点的时候,媒体宣布Olivia Chow获胜了。虽然是意想之中,但还是很激动。获胜的选票里有我的一票耶!而且票数差距其实很小,还好这是直选,如果是按照各选区计票的间接选举,好几个区的票数相差只有十位甚至个位数,结果如何还不好说。

她的获胜演讲也让我非常有共鸣:

If you ever doubted what’s possible together, if you ever questioned your faith in a better future, and what we can do with each other, for each other, tonight is your answer.

我想我知道的。这就是多伦多应该有的样子:永远给人希望,给人第二次机会,即使口袋窘迫也能好好生活下去。她的目标就是确保这些的延续。

加拿大的政治分布

最后再聊聊我印象中加拿大的政治分布吧。其实从历届联邦选举中就能发现加拿大各省的政治倾向很明显,像草原三省(Alberta,Saskatchewan,Manitoba)都偏Conservative,而安省以及大西洋区偏Liberal,BC则是三分天下,至于魁省吗……那当然是要独立的魁党了(笑)。以及无论是哪个地方都是越downtown的区域越liberal。

2021年联邦大选的选区结果分布

图注1

至于省选和市选,政治观的影响相对会小很多。省选的候选人虽然也是党内代表,但毕竟选上去的人很可能会对口袋里的钱有实际影响,很多人会变成墙头草,谁提的政策有利就投谁。这大概也是安省作为一个liberal大后方,却连续几届选出了conservative派省长的原因之一。市选就更不用提了,候选人甚至都不代表自己党派,大家关心的也都是建多少公寓、公共交通怎么提高这种影响生活方方面面的话题。

应该和人聊政治吗?

出国之前大家都说不要跟人聊政治,但实际生活在这里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尤其是在选举前后,前前后后总会聊到各个候选人的政策,许多人都会或明或暗地表示自己的倾向。对移民来说,地理位置这时就尤为重要了。在多伦多尤其是downtown,基本可以安心发表各种liberal言论。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位conservative,在同样地点的办公室听到周围铺天盖地的liberal讨论大约会气到自闭。相对的,如果是liberal铁杆支持者居住在草原三省,大概在聊政治时也得斟字酌句吧。

最后插播一个culture shock回忆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个人。我当时刚来多伦多不久,还没有PR身份,也不知道那时在进行省选。有一天选区的市议员(City Councillor)敲了我家门,说她要参加省选,希望我们能看看她的campaign。我和Kei酱听了来意后,歉意地表示我们还只是在申请PR不是公民,但她并没有马上走人,而是询问我们愿不愿意入党,说党内投票即使是非公民也可以参与。我们都被她的诚恳和坚持感动到了,不但入了党还捐了一点点钱。

后来有一天早上我照例去坐地铁上班,惊讶地发现她在早上六点的地铁站口一个人发传单。没有助手,没有摄影,只有她一个人拿着一叠宣传单在跟地铁通勤的人群打招呼。她当了挺久的市议员,大概很多人也认识她了,时不时有人喊她名字。我接了她的传单,祝她日安。她可能早就不记得我了,但我看到她的那一刻觉得特别震撼。在我认知里市议员怎么也算是一个“xx区长”之类的“官”了,一个“官”居然起早贪黑到地铁站独自给自己打广告,在当时的我看来实在是难以想象。

每次聊选举时都会想起这件事。大概是到加拿大以来印象最深的一次culture shock了吧。

Photo by City of Toronto


  1. 之所以不用普通地图是因为地理面积容易造成误导。很多地广人稀的地方看着面积大但其实只有一个选区,对结果影响力很小。图中的Cartogram是根据选区的比例划分面积,更加合理。 ↩︎

本博客已稳定运行
发表了41篇文章 · 总计115.21k字
·
使用 Hugo 构建 · Deployed on Netlify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